(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曲阜人(今山東省曲阜縣),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於周敬王41年(公元前479年)。三歲喪父,全由母親一手養育成人。自幼好學不倦,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名士請教。周遊列國13年,只為了宣揚自己的理念與思想。其一生刪定撰述《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部儒家曠世經典,開創儒學,影響後人甚鉅。
(佛教之創始人,俗名悉達多,約西元前6世紀至7世紀時人,原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據說其對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深深感苦惱,在29歲時放棄太子名位,出家修道,四處尋訪名師。苦行6年後,領悟到苦行不能達到解脫,轉而前往菩提伽耶,在菩提樹下禪定「成道」,主張眾生平等,反對當時印度的階級種性制度。此後,開始雲遊四海,四處傳教,度化了世人。80歲時在婆羅雙樹下圓寂入滅。
觀世音菩薩又稱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以用心觀察人世間之聲音,救人民於苦難之中,故又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同時又與大勢至菩薩共同協侍阿彌陀佛,三者合稱「西方三聖」。菩薩能有多種化身,以渡化不同的世人。故唐代以前多為男兒身之塑像,宋代以後則開始女性形象的觀音,如魚籃觀音、白衣觀音、送子觀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