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文昌公廟,位於南屯區南屯里文昌街100號。南屯區昔為平埔族巴布薩人貓霧社之獵場,清領(1684)後,漢人入墾日盛,於雍正四年(1726)即開墾有成,建立萬和宮(今萬和路一段51號,市定古蹟),供奉媽祖。又本地為昔日半線城(今彰化)至葫蘆墩街(今豐原)之中途站,以打製犁頭等農具聞名,故稱「犁頭店街」。
據清道光《彰化縣志》卷五〈祀典志〉所載,清道光以前,彰化縣內共有七座文昌帝君祠,其中「一在犁頭店街,嘉慶二年,歲貢生曾玉音等捐建。」可知「犁頭店文昌祠」由歲貢曾玉音發起倡建於嘉慶二年(1797),與西螺街外之文昌祠同為彰化縣內最早建立之文昌帝君祠,為今台中地區文化之發祥地。
創建之初,係由簡姓族人以其洪源一世祖簡會益與先祖南京主事簡貴信之名義捐獻基地,並由歲貢曾玉音集資,擇址於今南屯市場處建廟,命名為「犁頭店文昌祠」,即本廟創建之名。依大正13年(1924)版《宗教台帳》記載之祠會組織,有嘉慶19年 (1814)由陳日新創設「新蘭社」。嘉慶24年(1819)由張天德發起創立「騰起季」(又名文林社)。
同治6年(1867)成立「崇文社」。光緒2年 (1876),由烏日鄉學田庄陳吉輝發起成立「大觀社」。由各社集資購置田地,其放租與收成所得,於文昌祠廂房設置鄉學,聘請地方碩儒執教,推動地方文風,培育英才。並每年在文昌祠舉行兩次鄉試,頒發膏火(學費)獎勵,促使地方人才輩出,而享有台中地區文化發祥地之盛名。而大觀社為本廟唯一僅存之祠會,每年農曆8月10日於本廟舉行祭典。
乙未(1895)割讓後,台灣與澎湖成為日本殖民地。日治明治三十一年(1898)借用本廟為「犁頭店公學校」校舍,明治三十八年(1905)始遷至今南屯國小現址。
文昌祠的建物格局與建地面積之考據,依日治大正年間調查之《宗教台帳》記載,已發展為坐東北朝西南,三開間正殿帶拜亭及左右兩廂房,廟前並有一堵照壁,建物共約94坪,整體佔地則約660坪,廟域堪稱宏敞。而當時所奉祀之主神,僅有梓潼帝君、朱衣帝君、魁斗君等三尊神像。
然而此時文昌祠廂房久遭佔住,拜亭坍塌,門樓亦顯破舊。地方士紳為保存本廟史蹟及延續文風推展於不朽,而倡議新建。新建之議定奪後,繼而由管委會之成員負責相關事宜;並議聘國大代表林湯盤擔任「重建台中文昌廟委員會」主任委員,並向地方各界發起募捐,聞者無不慨然出資,得以持續推動新建計畫,銘謝眾善信之惠施。又逢台中市政府辦理公共造產,故管委會遂將原廟土地出租給市府,改建為南屯市場,分得五間店鋪,並出售地上建物作為本廟遷建基金。
民國61年(1972)10月14日,購置南屯段第169-2地號農地(即本廟現址),作為本廟遷建之新址。經費與廟地有著落後,管委會特聘地方知名的集成堂地理師張登淵(阿水仙),擇定民國62年3月1日開工,以祈求一切順遂;同年12月20日竣工,總工程費高達新台幣120餘萬元。新廟為二層迴廊城閣式建築,一樓前正中築雙垂階梯,供來賓與信眾登上二樓正殿參拜。啟用未幾,知高庄(今台中市南屯區寶山里)士紳張聘三,於一樓創設「聘三圖書館」,嘉惠地方莘莘學子。
新廟落成後,全體委員及信眾有感於關聖帝君之浩然正氣、神威顯赫,又是五聖文昌之一,決增祀關聖帝君。未幾,南屯區長兼任重建管理委員林錫三之子林俊光,因緣自木柵指南宮恭迎孚佑帝君神像乙尊,如此再加上開基奉祀梓潼帝君、朱衣星君、魁斗星君,始成供奉五聖文昌之廟宇。於民國63年2月22日舉行慶成大典,並奉安五聖神座,儀式莊嚴隆重。同時,為擴展信仰區域及於全市,將廟名改為「台中市文昌公廟」。
民國65年(1976)為健全廟務管理,向台中市政府申請辦理寺廟登記(台中市寺登第89號),並向台中地方法院辦理「財團法人台灣省台中市文昌公廟」法人登記,自此採用董.監事制。首任董事長由林湯盤榮任,歷屆董、監事皆是地方德高望重之士紳,深具文化涵養。
民國68年於一樓兩側增建「地利亭」及「人和亭」兩座六角涼亭,提供信眾作為休閒娛樂場所。
民國72年(1983)增建一樓兩旁側殿。隔年(1984),於一樓左側祀觀世音菩薩,右側祀關聖帝君;並於二樓正殿前兩側,恭祀釋迦如來大佛像、關聖帝君大神像,巍峨莊嚴,雄偉壯觀,供諸善信大德膜拜。然因當時文昌街尚未開通,信眾須經由南屯路轉進南屯市場邊狹窄小巷,或經萬和宮之後門進入本廟,進出甚為不便,且亦有失本廟雄偉之觀瞻。幸經時任市議員陳舜仁、劉茂安及南屯區長蕭清杰等人之努力,於同年5月順利完成文昌街開通工程,並於黎明路、文昌街口及本廟南側入口,各建造牌樓一座。
民國82年(1993)7月,聘三圖書館所有館藏圖書移至新落成之萬和宮附設圖書館,故將一樓擴充為文化與社團活動場所。
民國83年(1994)將原供奉於正殿右側,簡會益、簡貴信二公(捐獻原廟地者)之祿位,移至一樓觀音殿右側;並增設創建文昌祠有功之曾玉音,與發起遷建本廟有功之林錫三長生祿位,合為一龕,以表彰其對本廟卓越貢獻,供後人永祀與追念。
民國85年(1996)8月,經第八屆董監事決議,拆除「地利亭」及「人和亭」兩座涼亭,於正殿左、右二側增建側殿,作為辦公之用。民國86年2月底竣工,3月5日董事長室與辦公室喬遷。
遷建以來,經數次增建及整修,才有今日雄偉廟貌,於民國99年業經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築】
台中文昌公廟
主祀:文昌帝君、文衡聖帝、孚佑帝君、魁斗星君、朱衣星君
龍龕:梓潼帝君
虎龕:至聖先師
廟外左側:釋迦牟尼佛
廟外右側:關聖帝君
觀音殿:觀音菩薩、瑤池金母、天上聖母
太歲殿:斗姥元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六十甲子太歲
關聖殿:關聖帝君